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东宁挖产业内涵 也抬起黑木耳的“高身价”

    信息发布者:刘德云
    2018-10-31 21:26:36    来源:牡丹江晨报   转载

    挖产业内涵 也抬起黑木耳的“高身价”

    4月菌袋入棚,6月前即可采摘,“十一”前最后一茬“秋耳”也将落架开始晾晒……在这个不长不短的木耳生产周期里,管理精细的一般菌农大概可以采摘五六茬,这已经相比早些年增收不少。然而,在东宁市大肚川镇闹枝沟村宏兴黑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富硒木耳基地,张文红的木耳今年采摘了12茬,而且毫不影响上市时间……今年,东宁全市栽培黑木耳8.2亿袋,干品产量3.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在栽培总量减少的情况下,收入却稳中有升,这里面的“内涵”耐人寻味。

    不盲目追求产量,向精细化转型

    东宁市因为黑木耳产业长风破浪、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而闻名全国,有着“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美誉的东宁黑木耳产业更是登上了央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黑木耳业产界的旗帜。近年来,这面“旗帜”不在以“大”、以“量”著称,而是以“精”、以“新”变得更加鲜亮。

    从2012年之后的五年,东宁市黑木耳的整体生产规模稳定在11亿到12亿袋,较2012年最高峰时的15亿袋略有缩减,但是,耳农的收益反而增加,黑木耳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逐步转变,不仅节约了人力生产投入,更从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要来了效益。

    据东宁市黑木耳产业办工作人员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东宁黑木耳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一是从野生采集到段木栽培再到袋料栽培的技术变革;二是从划大口生产大朵耳到刺小孔生产单片耳的技术变革;三是从露地摆放生产到棚室挂袋栽培的技术变革;四是从春耳到春耳秋管再到秋耳和越冬耳的技术变革;五是从一家一户生产到工厂化种植的技术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为推动东宁黑木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2年,东宁市的木耳种植规模达到了“巅峰”的15亿袋,但由于农户追求面积数量的扩大,管理没能及时跟上,没有达到与数量和投入相当的经济效益。为此,产业办及时调整发展理念,用提高耳农的种植技术和单产的品质,进而提高木耳的单价和市场竞争力,用一家一户种植数量的减少,提高耳农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引导木耳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逐步转变,保证耳农投入少、收入高。

    挖产业内涵 也抬起黑木耳的“高身价”

    不断增加科技量 向“内涵”要收益

    今年50岁的张文红有20年种植木耳的经历了,20多年前,她从鸡西来到东宁,也是从普通的棚室和地栽木耳种起,并有远见地在2009年建立了自己的菌包厂、在2010年成立了大肚川镇闹枝沟村宏兴黑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当时合作社就5户,也比单打独斗强”。张文红说,不走出去根本打不开眼界和思路,更别提改变了。作为农民与经纪人协会的成员,她这一出去学习才发现,还有沙棘木耳、刺五加木耳,“国家提倡创业创新,当时都有富硒大米、富硒蔬菜了,我为啥不能把硒整到我的木耳上呢!”有了这个大胆想法,从2014年开始,张文红就在东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尝试种植富硒木耳。

    “开始用无机硒,直接兑到菌袋里,比例很难掌握,虽然硒对人体有益,但是如果超量,反而有害,如今用有机硒了……”经历了3年多的摸索,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今年,技术终于成熟,将有机硒直接喷到菌袋上,采一茬喷一次,不仅提高了木耳的营养价值,更提高了增长速度,普通木耳最多只能收五六茬,今年张文红的富硒木耳足足收了12茬。自从种了富硒木耳,张文红在没扩大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收入反而增加了,“1万袋菌袋就能增产200斤木耳,每斤还要高出普通木耳3到5元。”张文红帮大伙儿算了这笔账,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少了,收益反而增加了,这是好事儿。

    技术成熟后,张文红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推广,让想种富硒木耳的菌农少走弯路。“看到政策提出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后,我更加坚定了合作社今后要走‘基地+合作社+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模式。”张文红下一步的想法就是在坚持“总量控制、绿色有机、规模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下,把愿意做富硒木耳的农户集中组织起来,抱团取暖,统一管理,免费提供技术,使生产专业化、正规化。同时,在富硒木耳、刺五加木耳的基础上,研制新品种,“做好做强我们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